即使不常運動的人都知道身上有著肌肉,而跑手們更需要知道肌肉的運作以幫助提升運動表現。跑步、跳躍當然會用到肌肉,但即使只是面部表情,說話或站立不動時,都需要肌肉的作用。
關於人體的肌肉系統,依功能,肌肉可區分為骨骼肌(skeletal muscles)、心臟肌 (heart muscles)與內臟肌(visceral muscles)。骨骼肌因其附著於骨骼而得名,心臟肌與內臟肌顧名思義,分別屬心臟 與內臟的肌肉。 依構造,肌肉則有橫紋肌(striated muscles)與平滑肌 (smooth muscles)。 依作用 ,有隨意肌 (voluntary muscles) 與 不隨意肌 (involuntary muscles),隨意肌受中樞的指揮,可隨吾人意志而運動,不隨意肌受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。
肌肉分類簡表
依功能 | 骨骼肌(橫紋肌) | 內臟肌(平滑肌) | 心肌(橫紋肌) |
依作用 | 隨意肌受中樞神經控制 | 不隨意肌受自主神經控制 | 不隨意肌 |
位置 | 附著於骨骼上 | 血管,消化管及其他內臟 | 心壁,構成心臟肌肉 |
收縮速度 | 最快(0.1秒內完成) | 最慢(3~180秒內完成) | 中等(0.1~0.5)秒內完成 |
功能 | 形成體軀運動 | 形成消化及內臟運動 | 心搏促成循環 |
肌纖維形狀 | 長圓柱形兩端鈍 | 長紡織形兩端尖 | 長圓柱行肌纖維分支而融合 |
因此,當我們在談論跑步、運動時所使用的肌肉類型通常是指骨骼肌。人體約有400塊大小不一的骨骼肌,約佔體重 的36-40%。 肌肉的組成是由肌絲–>肌原纖維–>肌纖維–> 肌束–>肌肉。 肌纖維由蛋白質成分,肌動蛋白(絲)與肌凝蛋白(絲)組成。兩者肌絲滑動引起肌肉收縮而產生力量,因此,肌肉收縮則是所有運動的基礎。
大多數骨骼肌的兩端(稱為肌腱),分別附在不同的兩骨片上,較固定或接近身體中軸的一端稱起端或始端,較能活動而遠離中軸的一端稱為終端。肌肉收縮時,以關節作為槓桿的支點,將終端的骨片拉向起端的骨片,如手臂的彎曲。骨骼肌的收縮,完全受大腦意志的控制,藉神經衝動傳導至肌肉而發生。
流程:大腦→運動神經→運動神經纖維末稍→神經突觸→肌膜→肌纖維收縮
骨骼肌依其功能,分為:
I型( TypeI):紅肌(red fibers) 或慢縮肌纖維(slow twitch fibers; ST)
II 型(Type II ):白肌(white fibers)或快縮肌纖維(fast twitch fibers;FT),
II 型再下分為 IIa (中等力道和收縮速度) 與IIb或IIx(最快收縮速度與最大力道)。兩型肌纖維的組成比例具有個別性差異。通常,需長時間維持肌肉運作的長跑與游泳者,其肌肉中的慢縮肌纖維比例較高;而需瞬間爆發性力量或速度的短跑,舉重者,其快縮肌纖維比例較高。
人體內各型肌肉纖維大致由基因所決定,但經由訓練可以強化其機能並改變類型比例。要使肌肉纖維變得更強壯,需要藉由不同配速或心律區間,來逐漸使各類型肌纖維經鍛鍊而能有更佳表現。另外,適當的阻力訓練與伸展運動(靜態,動態)可幫助改善穩定度,肌力,降低受傷風險。